我國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存在的問題
根據國外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,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新車價格更低,以后回收汽車的條件會越來越好,可以回收一部分。假設廢鐵仍然以廢鋼的形式出售,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僅是損失,對國家來說也是資源的浪費。
報廢拆解企業認為,如何加強對這些報廢車的監控管理,使其進入報廢流程,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回收報廢車和“城市礦產”,已經成為政府相關部門和報廢車拆解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近年來,我國汽車產銷量呈持續增長趨勢,汽車保有量也在不斷增加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消費大國和消費市場。從汽車銷售來看,2000年后,中國汽車工業進入需求生成式增長階段,新車銷量增長靈活。汽車的報廢周期一般為10-15年。
不僅如此,黃標車的改造也將為官方報廢車市場提供巨大增量,專業整合已經開始。汽車五總成再制造政策解禁值得等待。2014年國家計劃選擇黃標車600萬輛,地方執行力度大。實踐中選擇了700萬輛老舊報廢汽車,進入正規報廢渠道的車輛數量同比呈爆發式增長。此外,報廢汽車回收發現,汽車再制造五項政策的撤銷是必然趨勢。近年來,中國不時出臺新政策支持解禁。未來拆解企業的盈利模式將突破目前的鋼材回收模式,轉向再制造+回收。
然而,與發達國家相比,我國報廢汽車拆解行業仍處于“不規范期”。一方面,中國整體汽車報廢率只有4%左右,遠低于發達國家6%-8%的水平。另一方面,我國報廢汽車正常拆解能力也較低,遠不能滿足2015年1000萬輛報廢汽車的處置需求。
另外,通過正確渠道拆解的報廢車數量還是很少的。大量報廢車非法改裝裝置后直接銷往三四線城市和農村。在技術層面,工藝拆解仍是我國報廢汽車拆解的首要技術,程度有限,珍貴資源回收率低,環境污染嚴重。